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在京首演,莫言这样说 二维码
3218
发表时间:2023-12-04 22:29来源:北青网 12月2日至3日,根据莫言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。演出结束后,由《文艺报》社和江苏大剧院共同主办了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专家研讨会。 舞台上,大幕拉开,“我爷爷”余占鳌四爪扒地,和兄弟们用脊背顶起棺材,顶出七道重门,随后一口鲜血喷涌出来,血雾红成“高粱”。观众置身剧场,便能感受着扑面而来的血气方刚与生命力。 话剧以莫言小说中绿林响马的高密东北乡为叙事空间,塑造了以“我爷爷”和“我奶奶”为代表的一系列慷慨激昂的民间群像。 余占鳌、花脖子、黑眼那些如“红高粱”一样野性生长的顽强先辈们,他们在“无边无际的高粱地”里自由驰骋,或杀人越货,或行侠仗义,以一身的豪气演绎着高密东北乡的民间传奇。 当大敌当前,面对舞台上“谁是土匪?谁不是土匪?能打日本就是中国的大英雄”的发问,生命的原始本能迫使他们奋起还击,慷慨赴难,捍卫土地生命的尊严。 这样一个发生在近100年前的故事,如何能让当代观众有共鸣,看得懂,看得进,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也在舞美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表达。舞台上的高粱、动物、河流、天空以及身临其境般的音乐声场,每一个载体都成为观众观察莫言笔下生命激情和文学能量的窗口。 在莫言的字里行间、在声光电的话剧舞台,无不跃动着剽悍勇武的生命音符。演员们演的酣畅,观众看的痛快,所有感官向外敞开,最终在火红热烈的高粱地里达成了统一。“高密东北乡,万物日夜长。”话剧尾声全场合唱感人至深,直击内心深处。 在随后举行的专家研讨会上,导演牟森谈到,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已经演出了41场,从第一场到现在,主创团队不断吸收现场观众的直接反馈,经历数轮打磨和调整,如今呈现在舞台上的样貌与首演时已有了较大改变。也许2个小时的时间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看不完一部长篇小说,但却可以让他们在剧场看到形象立体的整个故事被完整演艺,深切感受文学和艺术的魅力。 莫言称,小说《红高粱家族》曾被改编为舞剧、京剧、评剧、豫剧、晋剧等多种舞台剧类型在国内外演出,但受舞台演出时长所限,改编的内容多以《红高粱》和《高粱酒》为主,对其他3篇小说的内容很少涉及。在江苏大剧院和牟森导演的共同努力下,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首次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完整呈现。“这次在北京的演出相较于去年在江苏的首演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,整体更为流畅,衔接紧密,感谢台前幕后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与努力。”莫言如是说。 与会专家认为,话剧《红高粱家族》还原了小说中高密东北乡的质朴面貌,创造性地将小说原作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了重新分割、镶嵌和拼接,大胆探索了现代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,实现了小说语言的视觉化、舞台化。主创团队在精准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上,用充满意象性和象征意味的戏剧语言,较好地传递出了无所畏惧、勇敢抗争的“红高粱精神”,实现了小说戏剧化改编的有益探索。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、副主席、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表示,文学是一切文艺形式间的“硬通货”,是一切艺术形式的重要母本,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供应了不竭的原动力。小说《红高粱家族》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部名作,通过这部作品,莫言把他的“高密东北乡”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。 “从文学经典到舞台精品,江苏大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发掘文学经典优秀精神内核,将原著经典桥段在呈现于话剧舞台上,较好演绎了原著中生生不息、不屈不挠的‘红高粱’精神。”邱华栋称,通过这种丰富而有意义的文学与剧作的互动之旅,进一步激发了强劲的创作动力,汇聚起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动能。
文章分类:
视野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