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文中国| 梁世芳:《灵动承德》 二维码
282
发表时间:2024-11-19 10:40来源:中华作家网 灵动承德 在华夏大地、燕山北部,有一座魅力非凡的城市——承德,又称热河。清朝雍正元年(1723年)设热河厅,雍正十一年(公元1733年),雍正帝在清圣祖康熙诞辰80周年时,以“承受先祖德泽”之意,将热河厅改设为承德直隶州。从而有了“承德”这个名称。 工作、生活在承德市十几年,我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带着很强的霸气与大气、志气与骨气、胆气与豪气、秀气与灵气、底气与和气。从而,演绎出了绿色之城、文化之城、和谐之城的精彩,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镶嵌在辽阔的燕赵大地上;犹如一幅多彩灵动的壮美画卷,向世人徐徐展开。 承德,是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。这里位于京津的上风上水地区,扼守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,担负着为京津阻沙源、涵水源,构建京津生态屏障的重要任务,被誉为“风沙屏障”“华北水塔”。 为了锁住风沙狂魔,承德人秉持着“把风沙挡在承德、把净水送给京津”的情怀,加快生态文明建设,才有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人工造林的感人故事。在承德,“六女上坝”的故事家喻户晓,当年6名女高中学生人义无反顾奔赴荒原植树播绿,在流沙中植树,在荒漠上建房,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、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,书写出了壮丽的青春之歌…… 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塞罕坝精神成为承德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,已根植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绿色基因。几代承德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,加快实施北方防沙带、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,建成了滦潮河上游水源涵养林、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、低山丘陵水保经济林等五大防护林为主的生态体系,森林覆盖率以每年超过1.4个百分点的高速度递增。 为尽早打造出生态绿色屏障,平泉七沟镇为让裸岩的龙潭山披绿,在 3500 亩的裸岩上劈石垒坝、客土填穴植树造林,并喊出了“宁愿苦干不苦熬,宁愿流汗不流泪!”的口号,苦干一年,终于使最后几千亩荒山、裸岩披上了绿装。 目前,承德森林覆盖率达到60%,居华北之首;有林地面积3556万亩,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23个、自然保护区14个、湿地公园20 个,创建成“国家森林城市”,成为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”,犹如一弯深绿色长城,为京津阻挡着沙源、涵养着水源。 当你踏入这片土地,仿佛置身于一个绿色的海洋。那浓密的树林,葱郁的山峦,无不让人心旷神怡。这里不愧是华北最绿之地,被誉为“华北绿肺”“天然氧吧”,使得每一口呼吸都充满了清新与活力。 水源涵养功能区的打造,孕育着承德境内滦河、潮河、辽河、大凌河四大水系,有泉眼340多处,年山泉水流量1500万立方米,矿泉水流量1200万立方米,具有高锶、低钠、弱小分子团的鲜明特色,水质甘甜,不愧是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,年向京津输送净水22亿立方米。 水是生命之源,生活之本。很多地方都会把穿城而过的河流深情地叫做母亲河。千百年来,如玉带贯穿承德的武烈河,是滦河的一条重要支流,无私地滋养着这座城市,从而成为承德的母亲河。在承德人的记忆里,武烈河就像吃过的食物融进血液,成为生命的一部分。芦苇、菖蒲、荷花装点水面,野鸭、鸬鹚、鹭鸶栖息繁衍……傍晚,武烈河“百里画廊”,成为游人和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。 承德,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。承德拥有5000年的红山文化、2500年的山戎文化、1000多年的契丹文化、300多年的山庄文化。可以说,承德是一座被历史文化托起的城市。被誉为“东方维纳斯”的圆雕石刻女神像是红山文化的有力佐证,蛙面石人等近万件文物是山戎文化的珍贵遗存,辽代大长公主墓等遗址无声诉说着契丹文化的兴衰,一座山庄就是一部清史详细地记录着山庄文化的荣辱…… 在承德,已发现并登记在册的各个时期不可移动各类文化遗存4000多处,300多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,其中,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、金山岭长城早已被列入“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这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,不仅是承德历史的瑰宝,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 自有山川开北极,天然风景胜西湖。在避暑山庄这个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里,正宫位于中轴线上,附属宫殿筑于两侧,均衡对称。建筑依山就势、错落有致,整体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”。避暑山庄建筑构思精美,形貌如中华成一统,名胜集全国于一园,文化融华夏五千年,是和合文化的集中体现。漫步其间,古建筑的庄重与典雅扑面而来,雕梁画栋,飞檐斗拱,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技艺。 金山岭长城蜿蜒于山峦之间,雄伟壮观。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,承载着无数的烽火硝烟与和平希望。城墙上的青砖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显得暗淡沧桑,但每一块城砖又分明有着温度与呼吸。抚摸着一块块城砖,就像触碰一个个守城将士坚挺的脊梁,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戍边卫士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屈与坚强。同时,感叹长城建设者们,历尽千辛万苦筑就的万里长城,每块砖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泪水。时至今日,身临其境,似乎还能嗅到当年流下的血汗味道;透过城墙滚石孔,仿佛听见了浩浩荡荡的滚石砸向入侵之敌;那一个个射击孔里似乎还架着火枪喷着火舌。 鉴往知来,向史而新。触摸文化遗产的过去,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。守正创新的承德人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独特的自豪感,把讲述文化故事、雕琢城市记忆当作己任。努力把人文、历史与旅游产业渗透融合,让躺着的历史“站”起来,让沉寂的文化“活”起来。 赓续文脉,汲古壮今,承德有底气更有信心。《鼎盛王朝·康熙大典》《君临热河》等好戏连台激活夜经济,金山亭造型文创催生“潮玩”避暑山庄新方式,打卡“皇家药庄”体验“采药游名山”成为研学新时尚,长城影展、汉服旅拍引得游客纷至沓来…… 承德,更是一座民族融合的城市。这里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交汇之地,匈奴、鲜卑、契丹、女真等少数民族先后在此游牧。现如今,多民族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,满、回、苗、蒙古族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180万,占全市总人口近一半。 北宋欧阳修有诗云:“儿童能走马,妇女亦腰弓。”“合围飞走尽,移帐水泉空”。因独特的位置、秀美的风光,又恰在北京与皇家猎苑木兰围场中间地带,清康熙在此修建行宫。这里逐渐成为“塞外京都”。清帝每年几乎有半年来此休闲避暑和处理朝政,接见少数民族王公与外国使节。从而,不同皮肤、不同语言的人都纷纷聚集承德。 现如今,在承德避暑山庄的青砖灰瓦铭刻历史风云,亭台楼阁见证民族团结;历经300多年风雨,避暑山庄正门石匾上,用满、藏、汉、维、蒙五种文字书写的“丽正门”依然遒劲有力;大街上,不同民族的人们身着各自的传统服饰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;集市里,各种特色的美食、手工艺品琳琅满目,展现着多元文化的魅力;各民族的风俗、语言、艺术相互交流,相互影响,共同铸就了承德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。 夜晚的承德,月光洒在古老的建筑上,为其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。微风拂过,树叶沙沙作响,仿佛在轻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往昔与今朝。元宝山下,大型实景演出《鼎盛王朝·康熙大典》牵动着数百观众穿越百年历史时空,感受康熙大帝的昌盛之梦、图强之梦、统一之梦、和谐之梦。 承德,这座充满魅力和灵动的城市,是承德人汗水和心血的结晶,也是历史文化的沉淀,更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典范。无不彰显承德人阻风沙送净水的霸气与大气、宁愿流汗不愿泪的志气与骨气、敢叫沉寂的文化活起来的胆气与豪气、打造武烈河“百里画廊”的秀气与灵气、凝聚54个民族一家亲的底气与和气。
文章分类:
散文中国
|
|